社会实践

您的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社会实践 > 正文

社会实践简报02期:“赏豫觅红星,传峡承古迹”

作者: 发布于:2018-07-02 09:49:52 点击量:

“赏豫觅红星,传峡承古迹”暑期社会实践简报

(第二期)

2018年7月1日

导读:河南工业大学师生共进曲村地坑院建筑群,曲村村委进行了以“设计扶贫”为主题的交流会后并参加挂牌仪式,为以后我们和曲村的长远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今日是建党节,我们与卢老先生、学院领导在含恨井前进行庄严宣誓。

“赏豫觅红星,传峡承古迹”社会实践队与河南工业大学校团委副书记常德海老师、设计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晏玉珍教授、校团委组织部部长余汉华老师,设计艺术学院团委书记岳鹏珍老师在上午对曲村各地多个坑院进行考察调研。听当地人讲述关于地坑院的历史故事。

 

通过曲村革命战士对地坑院的讲解,我们了解到地坑院是全国乃至全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筑,被誉为地平线下的古村落、人类穴居的活化石、地下的四合院......是我国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筑之一。地坑院具有坚固耐用、冬暖夏凉、挡风隔音、防震抗震等特点。


村长带领老师同学参观村子整体生态环境

参观完村子后,我们返回曲村村委会,我们实践团队与河南工业大学校的老师们、陕州区文化局、曲村村委对陕州地坑院典型村落曲村的发展举行了交流会。在交流会上,领导们发表了各自的意见和建议并作了重要指示。实践团队的队员们都十分积极踊跃,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设计并制作了对曲村进行设计扶贫和未来发展改造的方案,并详细讲解了自己对设计扶贫的理解和此次社会实践理解。

各领导对社会实践及曲村发表总结讲话

队员对标识设计成果进行展示

队员对捶草印花设计成果进行展示

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与曲村签约社会实践基地

会议结束。7月1日,正逢党的生日,河南工业大学师生听取当地老党员讲述关于曲村抗日战争的历史故事。时间永是流逝,而世界不是永远和平,况且时间的流逝是无法抹去我们祖国母亲曾经遭受的苦难。抗日战争结束距今逾有七十年了,但每念斯耻,每一个中国人都难以掩饰心中震撼。

 

曲村抗战历史讲解

在听取了关于曲村抗战的历史后,河南工业大学师生与老党员在含恨井前面对党旗,进行庄严宣誓。晏玉珍书记总结说:今天的日子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我们党员应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


纪念党97周年宣誓仪式

作为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样式,地坑院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在来到曲村之前,老师和同学们都有一个疑问——地坑院是如何排水的?为了解开这个疑惑,我们一行人来到了陕州地坑院风景区。

王老先生带领大家参观地坑院。

澄泥砚的传承人王驰先生为我们介绍了地坑院的饮水系统: 一般情况下在门洞拐弯的地方,再凿一个拐窑,向下挖一口井,用辘轳取水。

地坑院的雨水和生活污水是怎样排放的呢?院子里下沉的方块 叫渗坑渗坑的一角是一口旱井叫渗井它的形状像个葫芦,它脖细肚子大,上口径约1米,下口径2—3米,深度和天井的高度一样,在井的下方垫下炉渣形成一个过滤层,院子中的雨水和生活污水就收集在这口渗井里。因为黄土有极强的吸水性,收集的雨水的生活污水大部分被黄土吸收,剩余的经过澄清之后,提上来洗衣服、喂牲口进行二次利用。你也许会有一个疑问,当下暴雨的时候,渗井渗坑能容得下那么多雨水吗?

据气象部门统计,50年以来,当地最大的降雨量均50毫米以下。渗井和渗坑是 足以容纳50年一遇的暴雨渗井和渗坑的大小是地坑院人们根据过去多年实践总结出来的。实际上当地是个干旱地区十年九旱,年降雨量不超500mm ,下小雨时,渗坑足以吸收雨水,多余的雨水才进渗井,自从有地坑院以来,还没有发生过被淹的情况。

这就是地坑院的渗水秘密,这么原始,这么智慧。

河南工业大学师生一路顺着地坑院走,寻找到捶草印花的传承人朱秀云女士。她给大家仔细讲解了制作工序和发展过程,并亲手教大家制作。要制作出一件精美的捶草印花作品可不是一件易事,力度要适中。

拜访朱秀云老师,大家一起学习与制作捶草印花

展示学习成果合影留念

师生们又寻找到澄泥砚的传承人王驰先生,他向大家讲解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澄泥砚的历史与制作全过程。在老先生带领下,队员们亲手制作,亲身体会到了澄泥砚的制作全过程。澄泥砚是中国传统工艺品之一,传统书法用具之一,始于汉,盛于唐宋,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从唐代起,端砚歙砚洮河砚和澄泥砚被并称为“四大名砚”。

拜访王老先生,学习澄泥砚制作

有人这样形容澄泥砚——“重如石,细如玉,触之如童肌,叩之若金声,视之光彩照人,贮墨不腐,不枯不冻,写字作画散发阵阵清香”。今日所见,确实如此。王老师十分热情的拿出他的作品请我们参观并教授我们制作澄泥砚的技法。 澄泥砚的制作过程十分繁杂,大体分三十多道工序。选泥、过滤、澄泥、制坯、设计、雕刻、烧窑、晾干等等每一环节都环环相扣,直接影响着砚的质感、色泽和外观。

澄泥砚“虽姓泥不姓石”,但却拥有瓷肌玉骨,这就需要高超的制作技术。在实际制作过程中,烧窑环节对火候的掌握至关重要,火焰是否均匀、火力是否达到都对砚的成色有着直接的影响,一丝一毫都必须精准,差之毫厘都有可能谬以千里。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出错,都有可能导致出现废品。往往一方完美的澄泥砚出窑,它的背后是无数的试验失败品。在窑炉边的空地上,我看到了堆成小山的废料和弃品,它们有的仅仅是出现了一条在常人看来微不足道的裂缝,有的烧制颜色与匠人设想出现了微小的偏差,便被放弃。由此可见,想要制出一方完美的澄泥砚是多么的不易。

学习成果展示合影留念

经过一天的交流学习,我们的团队收获了许多,深刻的了解到陕州地坑院的传统风俗文化,为我们以后的设计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赏豫觅红星,我们在路上!


上一篇:社会实践简报03期:“赏豫觅红星,传峡承古迹”

下一篇:社会实践简报01期:“赏豫觅红星,传峡承古迹”